《王事情脑补封神史》第190期:反水
文/王事情
无论是阐教与截教之间的争斗,还是西周与商朝的交替,本质上都离不开战争。战争中,总会有人选择背叛——或者在最后关头投降敌方,或是在敌人阵营中改换立场。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,往往是因为个人价值观的不坚定,面对压力或利益的诱惑时,便会做出改变。有人一生只背叛一次,有人却背叛了无数次,令人感到震惊和痛心。
封神之战同样充斥着这样的背叛与反水,修士界的三教纷纷卷入其中,俗世则是商周两国的较量。在这场争斗中,西方教派有两位高层人物参与,背叛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阐教作为正教,占据了一定优势,而截教则被认为有较多的叛徒。商朝方面,李靖、黄飞虎、晁氏兄弟、邓九公、苏护等将领纷纷转投西岐阵营。相对而言,周朝阵营中却没有任何一位投敌叛变,实在令人难以理解。
历史上,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黄明曾劝黄飞虎,若君主不正,臣子应当投向他国。然而,商周之间的战争已持续多年,国内政局动荡,百姓疾苦,武王若无强大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能力,容易被视为穷兵黩武的昏君。西周相较于商朝,整体实力相差甚远。周朝虽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,但相较于强盛的商朝,西周的基础依旧薄弱。西伯侯周文王,虽是成汤末年的四大诸侯之一,其麾下的诸侯力量虽然庞大,但与商朝的王朝军力相比,依旧显得微不足道。黄飞虎加入周朝后,闻太师首次指挥兵力进攻西岐,却仅派出了二流的武将晁田,带着三万人马,显示出对西岐的轻视。
展开剩余66%西周对商朝的征伐,最初从兵伐崇侯虎开始,直到姜子牙金台拜将时,二者的实力大致持平,才算进入了真正的国与国的较量。当西周军队出征金鸡岭时,这场战争的性质已经从单纯的边境冲突,发展为一场生死存亡的灭国之战。即便如此,周朝并不能完全自信地宣称必胜。除了天数的助力,周朝在整体实力上,依然无法与成汤相提并论。
在仙界的支持方面,商朝得到了截教的鼎力相助,截教的金仙数量高达千人,战力十分强大。相对而言,周朝则得到了阐教和西方教的支持,其中阐教的力量不容小觑。然而,截教的金仙战力依旧占据压倒性优势,而通天和元始两位圣人级别的高手,也使得截教在阵法和授徒方面优于周方。
周朝的军力虽然表面上有60万大军,似乎足以制敌,但这与商朝庞大的常备军相比,实在微不足道。商朝的三山关铁军忠诚卫国,百战百胜,名将辈出。三山关一地,就曾挡住了南伯侯二十年的叩关之战,并为西岐征战提供了50万大军。更重要的是,西周的东进路线中,有七座关隘如佳梦关、青龙关、汜水关等,每座关隘都有约10万守军,实则超过70万大军,且还有其他驻军力量。相比之下,周朝在兵力上似乎并不占优。
然而,尽管周朝的兵力看似逊色,最终却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胜利。这是为什么呢?
首先,周朝高层的稳定与决策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结果。元始天尊通过成立玉虚同盟,拉拢老子、准提、接引等圣人,形成了四对一的高端战力压制,并通过“诛仙”与“万仙”两役锁定了胜局。
其次,周军的士气随着每场胜利愈加高涨。姜子牙的指挥几乎每场战斗都能获胜,连连的胜利不仅转移了国内矛盾,也让西周的声望不断增长。武王凭借此声望成为盟主,而纣王则因暴政被唾弃,姬发顺势成为天下公认的天子。
最后,战争具有淘汰机制。面对如千里眼、顺风耳等神奇法术,姜子牙曾一度怀疑营中是否有叛徒,但最终在杨戬的一番话中得知,周军中的忠良几乎都已在战斗中阵亡。三十六路征伐,几百场大战,成千上万的忠良将士已死,叛徒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。周朝的军队从上到下,无暇顾及背叛之事,每个人都在为大义而战。
此外,周朝坚定的信念也是其获胜的关键。无论是阐教还是周军,他们都相信自己所作所为是正义的,认为兵伐不道,截教则是助纣为虐,纣王被视为昏庸暴君。这种对正义的坚定信念,使得周朝的军队和修士始终保持着纯洁的思想和强大的凝聚力,最终他们战胜了商朝的强大力量。
待续…
发布于:天津市西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