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的顶级广告:奉天承运皇帝诏曰,竟是南京的特产
一说起圣旨,咱们这些看古装剧长大的,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就蹦出那句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?再配上个太监捏着嗓子,拉长了音的画面,简直就是标配。
可要是跟你说,这句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的话,在明朝以前,压根就没人这么说过。你要是穿越回唐朝,在太监面前这么来一句,人家不把你当疯子抓起来才怪。
这八个字,说白了,是咱们老朱,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独家“发明”,一个彻头彻尾的“南京特产”。
在他之前,皇帝们下命令,那开头可真是五花八门,各有各的讲究。
就说那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嬴政,那是什么脾气?霸道总裁的祖师爷。他的命令就跟他的性格一样,干脆利落,直接就是“诏曰”俩字开头,后面跟着具体内容。透着一股子“我说了算,都别废话”的劲儿。
到了汉朝,文绉绉的气息就上来了。汉朝的圣旨开头,通常是“制诏御史”。这可不是皇帝在跟御史商量事儿,而是在走一个极其重要的流程。
汉代的御史大夫,那可是“三公”之一,权力大得很,皇帝的命令要通过他这个机构下发到全国,才算是正式生效,板上钉钉,皇帝自己都不能随便改。所以这个开头,实际上是在宣告:这命令是合法的,手续齐全的,全天下都得认。
后来天下大乱,到了南北朝那会儿,皇帝跟走马灯似的换。今天你登基,明天他称帝,谁都得给自己找个合法性来源。于是,圣旨的开头就变成了“应天顺时,受兹明命”。翻来覆去就一个意思:我是老天爷选中的,你们都得听我的。喊得越响,心里可能越虚。
等到了咱们都津津乐道的盛唐,国家机器已经非常成熟了,圣旨的颁布也变得极为规范。大部分诏书,都得经过门下省的审核副署,所以开头直接就是“门下”二字。这体现的是一种制度自信,皇权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,要受到官僚体系的制约。当然,皇帝偶尔也想刷刷存在感,亲自下个命令,那开头就会用“朕绍膺骏命”,强调一下“别忘了,我才是天命的继承人”。
宋朝基本沿袭了唐朝的规矩,变化不大。可到了元朝,那画风就彻底变了。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,他们的最高信仰是“长生天”。所以,用蒙文写的圣旨,开头那叫一个直接:“长生天的气力里,大福荫的祐助里,皇帝圣旨……”。充满了草原的豪迈气息。用汉文写的,则会翻译得文雅一点,变成“上天眷命皇帝圣旨”。
绕了这么一大圈,终于轮到我们的主角朱元璋登场了。老朱这个人,苦出身,一路从放牛娃、小和尚干到开国皇帝,他心里比谁都清楚,坐稳江山最重要的是什么——是“名正言顺”。
他在南京建都,修建了宏伟的宫殿,其中最核心、最气派的正殿,他给取名叫“奉天殿”。他还给自己弄了个玉圭,上面刻着四个大字:“奉天法祖”。
这下你明白了吧?一切都准备就绪了。当朱元璋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,手握着“奉天法祖”的玉圭,他觉得,以前那些皇帝的圣旨开头都弱爆了。他大笔一挥,一个全新的、霸气外露的组合就此诞生——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。
这八个字,简直是营销学的典范。它把皇帝的命令和天意、和自己办公的核心地点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。啥意思?我(皇帝)是奉了老天爷的命令(奉天),来承接这天下的气运(承运)的,现在我代表老天爷,跟你们说几句话(诏曰)。顺便还给自己的奉天殿打了波广告,简直绝了。
而且,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,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式,应该是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”。意思是,我这个“奉天承运”的皇帝,现在要颁布命令了。这比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的理解,又高了一个层次,把皇帝的身份和天命的来源直接合二为一。
朱元璋这个创意实在是太成功了,以至于后来的清朝,虽然是满族人入主中原,但也舍不得丢掉这么好用的“大IP”。他们也需要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,老朱这句口号简直是现成的宝贝。尽管他们把奉天殿改名叫了太和殿,可圣旨的开头,依然老老实实地沿用了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。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一句,如今我们看到的北京故宫,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南京明故宫的“复刻版”。朱棣迁都北京,基本上是把南京的宫殿规制照搬了过去。只可惜,南京明故宫历经战火,如今只剩下些残垣断壁,成了一片遗址公园。
最近,考古学家们还在南京明故宫遗址上进行新一轮的发掘,就是想更精确地找到当年奉天殿的地基。每当想到这,总感觉历史的尘埃之下,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个布衣皇帝,是如何绞尽脑汁,用一句口号就定义了后世数百年的皇权威严。
说到底,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此。一句我们习以为常的话,背后可能藏着一个王朝的崛起,一个皇帝的深思熟虑。朱元璋用“奉天承运”这四个字,把他从底层逆袭的经历,和他对天命的敬畏与利用,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不仅仅是个军事天才,更是一个洞悉人心的政治宣传大师。这八个字,就是他留给历史最响亮的个人签名。
西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