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当前俄乌战事已进入基本停滞阶段,双方的主要作战形式转变为利用导弹与无人机实施打击。相较于有人驾驶战机,无人机具备成本低、损耗小、无人员伤亡风险、可多次投入使用等显著优势,投入实战后,因其“飞行高度低、速度慢、体型小”的特点,在深入敌方纵深区域执行任务时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在俄乌冲突中,无人机的出色表现使其逐渐成为战场的核心作战装备。
一:俄乌战争中的无人机使用
乌克兰空军实力薄弱,所装备的战机型号陈旧,难以开展争夺制空权的作战行动,但该国拥有数量较多的西方援助无人机。反观俄罗斯,在无人机作战理念上较为保守,相关研发工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,至今未能组建起具备一定规模的无人机作战部队,只能从伊朗引进战术级无人机。双方的无人机在战场上空持续活动,主要执行火炮射击校正、摧毁敌方防空系统与地面大型武器装备,甚至直接打击敌方单兵等任务。由于乌军缺乏强大的空中作战力量,地面防空体系也较为薄弱,俄军无人机得以在“没有有效拦截力量制约”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作战效能。尽管俄军地面防空火力具备较强威力,但面对中小型乃至微型无人机时,老旧的苏式雷达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,会将这些小型无人机的雷达反射信号误判为杂波并过滤掉。S-300远程地空导弹系统的设计初衷是拦截远距离、中高空来袭目标,对于依托地形低空缓慢接近的无人机,其识别与拦截能力十分有限,且该型号导弹系统(尤其是S-300PS型)造价高昂,一旦被摧毁,将导致相应区域的防空节点功能丧失。
负责野战防空任务的9K33近程地空导弹系统,其搜索雷达无法探测到无人机目标,最终该型导弹系统被敌方无人机逐个摧毁。“道尔”近程地空导弹系统虽具备发现并拦截低空、慢速小型目标的能力,能够击落部分无人机,却难以抵御大规模无人机发起的“饱和式攻击”。俄军前线士兵普遍配备了9K333“柳树”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,已成功击落多架敌方无人机。不过,防空导弹造价较高,用于拦截低成本无人机在经济上明显不划算,因此俄军主要采用电子干扰与设置假目标的方式应对无人机威胁。俄罗斯拥有全球首支专门的反无人机电子战部队,其装备的“汽车场”电子对抗系统可同时对50架有人驾驶飞机实施干扰压制。2011年,伊朗曾运用该型电子战系统,向美军RQ-170无人机植入虚假导航数据,导致该无人机迷失航向,最终成功将其捕获;2014年,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地区也截获了一架美军MQ-5B无人机,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其强大的反无人机作战能力。
俄罗斯还研发出超高频微波炮,该武器可对10千米范围内无人机的电子设备实施软杀伤,使其无法准确获取地理坐标,同时还能干扰无人机搭载的制导武器系统。此外,针对微型无人机集群作战,俄罗斯研制了“驱蚊剂”电子战系统,该系统专门用于干扰、压制微型无人机的通信频道,可通过电子测向技术快速精准定位无人机位置,并对无人机的通信链路、态势感知系统及指挥控制系统进行压制。PY12M7型反无人机侦察指挥车同样具备对无人机的定位追踪能力,可同时跟踪25千米范围内的120个无人机目标,但该车仅能实现定位追踪功能,无法对无人机进行直接打击摧毁,还需配合“佩列韦斯特”激光系统完成打击任务。“佩列韦斯特”激光系统可在10千米范围内灼伤无人机,使其失去作战能力。普通步兵还装备了REX-1便携式反无人机电磁枪,该武器专门向无人机导航系统发射特定干扰射线,迫使无人机迫降或被击落,曾创下一周内击落50架无人机的记录。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,这些反无人机手段均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敌方无人机的作战行动。
二:台湾岛的无人机水平
台湾岛长期将军事化建设列为核心事务,一方面积极寻求从美国采购军事装备,另一方面成立军事技术研发机构,致力于研制“创新性”武器,以试图弥补与解放军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,并突破先进武器禁售带来的困境,其中无人机项目被视为重要突破口之一。自1968年接触到美制“火蜂”AQM-34Q无人机后,台湾岛便计划将美制OQ-19靶机改造为反舰导弹。但OQ-19靶机采用活塞螺旋桨动力,动力性能较弱,飞行速度仅为110千米/小时,仅适用于高炮射击训练,且有效载荷极小,无法对军舰构成威胁,该改造计划很快便被放弃。20世纪70年代,台湾岛又以美制“火蜂”“石鸡”等大型遥控靶机为基础研发反舰导弹,其中由“石鸡”无人机改造的反舰导弹,原计划部署在东引、金门、澎湖、台北及台中等军事基地,但这种遥控导弹的可靠性极差,根本无法命中靶舰,最终该计划也被终止。
依托岛内的电子产业基础,台湾岛在无人侦察机的飞行控制、通信及操控技术方面处于中等水平,但高端无人机技术始终受到外部限制。不过,民用无人机与军用无人机的界限相对模糊,台湾岛仍能采购到部分用于交通监视、资源勘探的商用无人机,但其军事用途十分有限。1995年,台湾岛研制出“茶隼”轻型无人侦察机,该机型航程仅为150公里,最终未投入量产。1996年,台湾岛启动“中翔”一号无人侦察机研制计划,“中翔I”无人机机身长度5.7米,高度1.8米,起飞重量450公斤,设计航程500公里,但因性能未达到预期标准,仅作为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。1999年,“中翔II”无人机完成首飞,此后长期处于保密状态,该型无人机配备了完整的光电与红外侦察系统,可连续飞行10小时,其技术水平在当时超过了解放军装备的无人机。
2010年,台湾岛耗资35亿新台币采购了32架“中翔II”无人机,并将其命名为“锐鸢”无人机,配备给陆军战术侦搜大队,原本期望该机型能执行战场侦察、炮兵射击修正、目标搜索评估及通信中继等任务。但受限于落后的特高频无线电遥控技术,该频段电波易出现衰减且会被障碍物阻隔,导致“锐鸢”无人机的控制距离仅为55.6公里,根本无法飞越台湾海峡,同时该机型不具备抗干扰能力,可靠性较低。由于采用特高频无线电遥控,该频段电波衰减明显且无抗干扰能力,“锐鸢”无人机服役后事故频发。2008年,其原型机在台东太麻里地区坠毁,随后首批列装的4架无人机全部坠毁。在陆地上,电波易被障碍物阻隔,陆军无法正常使用该机型,2017年,“锐鸢”无人机全部移交海军“战术侦搜大队”,分别负责台湾岛中、南、东、北周边海域的24小时监控任务。
2015年,台湾陆军又推出“腾云”无人侦察机,该机型尺寸与“捕食者”无人机相近,续航能力超过24小时,可挂载导弹成为察打一体化攻击机。不过总体而言,台湾岛的无人机技术实力较为薄弱,尽管已研制出“中翔”一号、“中翔”二号、“天隼”二号等多种无人机型号,但截至目前,仅有“中翔”二号无人机少量列装,其他型号大多因性能不足未获得认可,且均未达到对地攻击的作战要求。即便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“捕食者”无人机,对台湾岛而言,研制难度也相当大。台湾岛曾多次寻求采购“捕食者”无人机,但该机型单价超过3000万美元,高昂的成本使其始终未能实现采购计划。
然而,随着对无人机需求的不断增加,台湾岛仍花费6亿美元从美国采购了4架MQ-9B“海上卫士”无人机。该机型由MQ-9“死神”察打一体化无人机改进而来,配备了海上搜索雷达系统,可探测数千平方海里范围内的水面舰艇,能够部署在沿岸地区,持续留空40小时监视在台湾周边海域活动的解放军舰艇。此外,该机型机翼下可外挂2155公斤武器,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。但这类中低空飞行的无人机缺乏隐身能力和自卫能力,在解放军由预警机、战斗机及防空系统构成的一体化空中作战体系面前,生存能力堪忧,难以在高强度军事对抗中长时间存活,且仅有的4架无人机仅能执行有限的作战任务,对解放军无法构成实质性威胁。
三:唯一的还击手段
不过,作为廉价消耗性装备的自杀式无人机,在俄乌战争中展现出了较好的作战效果,这类无人机对大陆沿海的军民设施具有一定威胁。2019年,台湾岛展示了其新研制的“剑翔”反辐射无人机,并宣称该机型“可有效反制解放军部署的S-400防空导弹系统”。从外形上看,“剑翔”反辐射无人机与以色列1994年开始服役的“哈比”无人机完全一致,其圆柱形机身长度为2.06米,高度0.36米,采用小展弦比无平尾三角翼设计,翼展2.1米,机身重量125千克,战斗部重量约15千克,最大航程500千米。该无人机被装载在发射箱内,依靠火箭助推完成起飞,地面控制系统在发射时,会将任务数据输入机头的被动雷达导引头。无人机升空后,会沿预先设定的飞行航线在目标区域巡逻,一旦探测到雷达信号,便会引导无人机俯冲攻击,摧毁电磁辐射源。其巡逻时间通常为4小时,发射车可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多架无人机,对敌方防空系统造成巨大压力,干扰防空指挥员的决策及兵力部署。
近十年来,台湾岛的军事实力处于明显劣势,而解放军的防空网络则日益完善。尤其是S-400防空导弹系统部署在福建沿海后,已能有效控制台湾岛空域,任何从台湾岛起飞的战斗机都将面临持续不间断的打击。即便台湾岛装备携带“哈姆”反辐射导弹的战斗机,也难以在这样的打击环境下存活,根本无法破坏大陆沿海密集部署的雷达与防空网络。在这种情况下,台湾岛认为反辐射无人机是打破当前困局的唯一有效武器。“哈比”反辐射无人机目标特征小、续航时间长,单价仅为10余万美元,而台湾岛从美国购买的“哈姆”反辐射导弹(已停产的AGM-88B型号),单价高达50万美元,且数量极少。因此,台湾岛急需一种不受美国限制、可自行大规模生产并列装的反辐射武器,以破坏大陆的防空系统和侦察监视雷达网络。
2000年,中国从以色列引进了一批“哈比”反辐射无人机,并成功仿制出ASN-301反辐射无人机。台湾岛在研究如何对抗“哈比”反辐射无人机的同时,也计划从以色列引进该型无人机。尽管以色列拒绝出口整机,但台湾岛仍获取了相关技术资料,并从2002年开始参照“哈比”无人机研制“剑翔”无人机。不过,“剑翔”无人机的研制过程并不顺利,多次因飞行控制系统故障导致试飞失败。在三次试飞失败后,台湾岛收集到了完整的试飞数据,直至2011年才实现试飞成功。“剑翔”反辐射无人机在发射前被密封于发射箱内,其运输载体未采用高机动性军用卡车,而是选用民用卡车拖车。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,每辆拖车可携带18架无人机,一个完整的火力单元由3辆发射车和1辆地面控制车组成,一次可发射54架无人机,具备较强的饱和攻击能力(以色列“哈比”无人机的发射车仅能携带6架无人机);但缺点是拖车长度过大,机动性较差。
由于台湾岛的反登陆手段较为有限,传统武器在水际滩头的毁伤能力不强,雷霆-2000火箭炮、M-109自行火炮及坦克等装备,极易被解放军强大的海空火力摧毁。从理论上讲,“剑翔”无人机可改造为反登陆武器,该机型射程达500公里,可在隐蔽区域发射,且体积小,难以被探测和拦截,飞越宽度为300公里的台湾海峡最宽处并非难事。台湾岛若大规模列装“剑翔”无人机,不仅可压制福建沿海的预警雷达与防空系统,瘫痪福建地区的通信及战场指挥系统,还能对解放军海军战舰发起攻击,干扰解放军的两栖作战行动。然而,“剑翔”无人机的程序控制问题,直至批量生产列装仍未得到解决,其技术水平仅相当于早期型号的“哈比”无人机,导引头技术源自“天剑”-2A反辐射导弹的导引头。
与解放军的ASN-301反辐射无人机相比,“剑翔”无人机未配备光学传感器,仅依靠单一的被动接收导引头,极易被诱饵辐射源干扰,只需通过简单的有源诱骗干扰手段,便可使其误判目标并撞击错误物体。此外,若遇到敌方雷达关机,“剑翔”无人机将无法锁定目标,只能在预定攻击区域内反复盘旋待命,直至燃料耗尽。而解放军的ASN-301反辐射无人机,除安装辐射接收机外,还配备了光电视频侦察系统与数据链实时图像传输功能,能够有效应对诱饵干扰及雷达关机等对抗手段。
解放军不仅在“哈比”无人机的基础上,研发出多代反辐射无人机,还针对“哈比”反辐射无人机的缺陷,制定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。“哈比”反辐射无人机缺乏数据链系统,完全依赖预先侦察获取并输入的雷达参数,若雷达参数误差过大,将直接导致攻击失败;其依赖的GPS定位导航系统,在卫星信号受干扰时无法正常接收;且该机型飞行速度仅为200千米/小时,极易被击落,也无法执行远距离侦察任务,实际作战能力有限,与解放军装备的无人机性能存在巨大差距,根本无法相提并论。
四:中国人民解放军列装的无人机
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将无人机发展置于重要地位。自2004年起,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启动了规模庞大的无人机改造项目,将大量退役的歼-6战机改造为具备攻击、侦察与电子干扰功能的无人机。这类无人机的作战定位的是干扰防空指挥中心对多目标的处置能力,为有人驾驶战斗机的空战行动提供掩护;它们既可搭载各类电子干扰设备实施干扰,也能配备雷达探测装置打击地面雷达,或携带1.5吨弹药发起直接攻击,以此迫使地面防空系统消耗大量弹药。由于歼-6本身已是退役机型,改造成本近乎为零。与原先的歼-6作战部队相比,这些无人机在设施维护、部署排列方式及编制数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。目前,仅在福建前线就至少设有3处无人机基地,例如武夷山机场便部署了70架以上该类型无人机。除歼-6外,改造范围还涵盖了大批退役的歼-7与歼-8战机,中国空军累计列装的这类改装无人机已不少于1000架,且当前已开启大规模退役进程。
相较于歼-6,歼-7与歼-8改装的无人机威胁性更强。它们可携带1500至4500公斤的武器,能通过更长的滞空时间阻碍防空作战指挥系统对多目标的处理,同时与歼-16、歼-20、歼-11等战斗机协同作战,削弱F-16战斗机雷达的多目标处理能力,此外还可执行最终攻击任务。从某种角度而言,其攻击威力超过巡航导弹,即便将其击落,也需消耗大量防空导弹。歼-6、歼-7与歼-8改装的无人机对美军和日本构成了重大威胁,整个冲绳列岛均处于其作战半径覆盖范围之内,能够有效干扰美军航母战斗群防空雷达的多目标处理数量,分散舰载战斗机的拦截力量。通常,一个美军航母舰队携带约400至600枚防空导弹,大批量无人机的持续攻击会使其消耗大量弹药,而远离基地的航母战斗群难以获得快速补给。若中国一次性出动100架以上无人机,并与巡航导弹、弹道导弹协同作战,美军航母极有可能陷入弹药耗尽的困境。
在察打一体无人机领域,中国拥有“翼龙”-1、“翼龙”-2、“云影”、“彩虹”-4、“彩虹”-5等多款型号。其中,“翼龙”-1无人机的尺寸与美军“捕食者”无人机相近,其军用型号为“攻击”-1型。该型无人机的载弹量仅为200千克,最大航程2000千米,升限5300米,且仅配备前视红外传感器,只能使用AR-1和AR-2型GPS+惯性制导空地导弹。发射导弹时,需操作人员锁定目标并输入发射参数,由于导弹不具备二次锁定能力,要求目标几乎处于静止状态;在8千米的最大射程下,导弹飞行需30秒,若目标在此期间移动,攻击便会失效。而美军“捕食者”无人机还搭载了合成孔径雷达与全天候侦察传感器,可发射采用半主动激光、视频/红外、红外成像、毫米波制导的“地狱火”导弹,具备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。
“翼龙”-2的军用型号为“攻击”-2型,配备了激光指示器、合成孔径雷达、光电监视/瞄准设备以及雷达告警器,性能与美军MQ-9“死神”无人机基本一致。“攻击”-2型无人机属于低速、大展弦比机型,稳定性出色,主要部署在新疆、西藏地区执行反恐与边境巡逻任务。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口的气象条件复杂多变,“攻击”-1型无人机因翼展较小,承受侧风时产生的力矩有限;而“攻击”-2型的长机翼在承受侧风时会产生更大力矩。同时,“攻击”-2型的武器系统升级为更先进的“蓝箭”-21导弹和射程更远的TL-10导弹,解决了“攻击”-1型无法打击移动目标的问题。
不过,“攻击”-2型的主要任务区域集中在海拔普遍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,其升限足以避开肩扛式导弹的威胁。“云影”无人机则融合了“全球鹰”与“死神”无人机的特性,升限可达14000米,能够远离各类便携式防空武器的攻击范围。“彩虹”-5无人机由于无需搭载合成孔径雷达、通信中继、干扰及电子侦察设备,在航程、滞空时间与载荷能力上均优于“翼龙”-2,但该型号仅用于出口。
四:结语
当前两岸军事实力差距已极为显著,且未来这一差距还将持续扩大。在无法扭转这一趋势的情况下,对岸必然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列装自产无人机,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中国人民解放军。然而,依靠少数几类武器装备无法改变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。与此同时,中国人民解放军也需对未来海峡地区可能出现的“无人机战争”保持高度警惕,大力推进反无人机技术发展。若能拥有高质量的防空力量,无人机的作战空间将受到极大限制,难以发挥有效作战效能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西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