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春天,四野整编四大兵团的时候出了件怪事。
其他三个兵团的副司令都是按战功排座次,唯独12兵团不按套路出牌。
战功赫赫的"旋风司令"韩先楚硬是被安排在了第二把交椅,比他资历老的陈伯钧坐了头把交椅。这事儿搁谁看了都得纳闷:韩先楚打仗那么猛,怎么还排不上第一?
要说韩先楚的战功,那可真是实打实用命拼出来的。在八路军115师当团长那会儿,长乐村一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。小鬼子反扑五次,韩先楚拎着大刀片子带头冲,和鬼子拼了五回白刃战。弟兄们都说:"跟着韩团长打仗,死了算球,活着领赏!"后来在冀南打游击,韩先楚更是一把好手,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。到了解放战争,新开岭战役直接把国军一个师包了饺子,四保临江七进七出,连杜聿明都气得直骂娘。"旋风司令"这个绰号,那可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。
再看陈伯钧,打仗也确实有两下子,但跟韩先楚比就差远了。抗战时期主要在后方搞教育,解放战争前期还在军政大学当教育长。要不是1948年才回归野战部队,估计连兵团副司令都捞不着。可人家就是能在12兵团当第一副司令,这事儿说来话长。
陈伯钧有个韩先楚比不了的优势——资历老得吓人。秋收起义那会儿,韩先楚还在老家刨地,陈伯钧已经是毛主席手下的排长了。三湾改编跟着毛主席上井冈山,后来在中央苏区当到红15军军长。长征时候是红6军团军团长,韩先楚才是个小师长。1936年毛主席还特意写信夸他是"红军干才",设家宴招待他。这份殊荣,韩先楚可是到抗战后期才享受到。
军队里晋升这事儿,从来都不是光看谁拳头硬。就像现在公司里提拔干部,业务冠军不一定能当总监,还得看资历、看背景。四野高层这么安排,说白了就是要平衡各方关系。韩先楚再能打,毕竟是从下面一路打上来的"野路子";陈伯钧虽然仗打得少,可人家是正儿八经的"老井冈",在部队里说话好使。
要说韩先楚心里没点想法,那是不可能的。换谁辛辛苦苦打那么多仗,到头来还得给个打仗不如自己的当副手,心里都得憋屈。可韩先楚还真没在这事儿上较真,该打仗打仗,该练兵练兵。后来抗美援朝一战封神,带着38军打出了"万岁军"的威名,彭老总拍着桌子给他请功。陈伯钧解放后主要搞军事教育,再没上过前线。时间长了,大家伙儿都看明白了:真金不怕火炼,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。
军队这套晋升规矩,说复杂也复杂,说简单也简单。战功是硬指标,可资历、背景这些软实力也得考虑。要不然队伍不好带,人心容易散。韩先楚这个"二当家"当得值不值?后来的战绩说明了一切。真正的猛将从不计较座位前后,战场上的表现才是最好的答卷。就像老话说的:"真把式不怕板凳凉",有本事的迟早能出头。
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,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。要是有侵权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。
西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